6歲孩子愛哭是什么原因造成的(愛鬧的熊孩子 可能缺乏這種“力”)
頂端新聞·河南商報記者王夢琳
公共場所,你有被小朋友“吵”到過嗎?
生活中,有人在坐高鐵的時候,遇到有些孩子在車廂里亂跑亂鬧,或者大聲外放動畫片。還有孩子在影院看電影時踹前邊的椅子,旁人勸說無效,家長也不予理會。
通常發生類似情況后,父母的耐心會逐漸消失,甚至把孩子打罵一頓,這種火上澆油的做法往往會使孩子吵鬧得更厲害。
孩子在公共場合大吵大鬧,家長需要思考以下幾個問題:在家是否太以孩子為中心?是否處處滿足?是否培養了共情能力?是否建立了規則意識?是否教給孩子社交技巧?
高鐵設置“兒童車廂”,能解決吵鬧的問題嗎?
近日,小朋友在高鐵上吵鬧,家長和乘客互懟的新聞,持續引發。對此,有網友建議,高鐵應設置“兒童車廂”。
“高鐵設置‘兒童車廂’并不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?!焙幽现嗅t藥大學第一附屬醫院兒童心理治療師秦文翠稱,因為從情緒成熟和人格完整的角度來看,每個人都需要規則。舉一個簡單的例子,規則就像爬山時道路兩旁的欄桿,如果山路上沒有欄桿,當我們行走于山路的邊緣時,就會感到恐懼和不安。正是有了欄桿,即使我們在山坡上跑來跑去也不會感到害怕。
兒童時期是發展規則意識的“黃金期”,遵守規則有利于更好地適應社會。設置“兒童車廂”,似乎是給了兒童專屬的照顧,實際上使他們觸碰不到規則了?!皟和坏┟撾x了限制他們的環境,其實是不利于心理健康的?!鼻匚拇湔f。
守規則的前提是具備共情力
社會中有很多各種各樣的規則,有些行為是不侵犯他人利益的,而有些行為是會觸碰到他人邊界的,比如說小朋友在公共場所踹別人椅子、大喊大叫等“搗蛋”行為,就是沒有遵循規則的表現。
秦文翠介紹,孩子的規則意識會在6歲前逐漸形成,而守規則的前提是具備共情力,即共情到他人情緒的能力,感受他人的喜怒哀樂。當孩子站在對方立場思考問題時,才能知道自我的行為會給對方造成什么樣的困擾或影響。
對于缺乏共情能力的孩子來講,大多是由于早年沒有得到充足的愛,或父母忽視了培養孩子的共情能力。秦文翠指出,0~6歲是孩子建立早期感情的關鍵時期,“有些孩子2歲左右就已經形成了共情力?!?/p>
如果孩子脾氣大,愛哭鬧,家長要改善對孩子說話的態度,多陪伴、多共情,用故事游戲等方式幫孩子處理情緒。如果孩子不講理,家長要多關照他的情緒,同時把自己變成“孩子”,想想他們的感受是什么,慢慢引導他們說出自己的想法。
孩子成長過程中,父母這么做很重要
秦文翠建議,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,家長要做到這些:
尊重孩子的情緒,不因為孩子發泄情緒而取笑或者逗弄他們。對孩子的情緒,哪怕是比較微妙隱蔽的情緒,也能敏感地捕捉到。愿花時間陪伴和傾聽孩子,對他們的情緒很有耐心。意識到孩子脆弱的時候是親子關系更加緊密的機會。對待孩子的負面情緒不會焦慮或者緊張,知道該做什么。不會告訴孩子該怎么去感受,不去評價他們的情緒。不覺得作為父母,需要去替孩子處理所有的事。當孩子的行為“出格”時,會明確告訴孩子界限在哪里,并一貫地執行規則。
這樣長大的孩子才能相信自己內心的感受,自尊水平高,人際關系和諧健康,情緒管控和調節能力強,解決問題的意識和能力也很好。
來源: 河南商報
亚洲大群交
推薦閱讀